中文  丨  English

搜索

Copyright ©2018-2024  HONGBAOLI GROUP CO., LTD.  苏ICP备05044871号-1

官方微信

>
>
红宝丽集团副总裁 韦华

红宝丽集团副总裁 韦华

浏览量

2001年春节,公务员的黄金十年中期,南京市共有2名公务员辞职,其中一名是当时高淳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科长,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获得当年的高淳先进个人和乡镇企业技术质量先进个人称号,仕途一片明朗,可就在这个当口,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人们眼中的“金饭碗”,走进了红宝丽这个有着良好愿景的民营企业,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他就是红宝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南京红宝丽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韦华。“我想为我的家乡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只有在企业,才能离梦想更近。”韦华回忆起那段往事,目光灼灼、熠熠生辉。那时的红宝丽还未曾戴上璀璨的皇冠,没有清闲舒适的工作环境,没有令人艳羡的光明前景,更没有当“官”的社会地位,但他没有犹豫,只因他想去企业,想用学到的知识为家乡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做点有用的事情,他了解、认可、相信红宝丽,他认准了红宝丽就是那方能够让他挥洒的天地。

走进红宝丽,韦华的脚步就不曾停下,他勇于接受挑战,只要是公司需要的,不分大事小事,不论分内分外,不管简单复杂,只要是没有人分管的,他都愿意接手,且凡接手必有果,没有推诿,不找借口,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就这样,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他用17年陪伴红宝丽从低谷走向荣光,历尽艰辛,遍洒汗水,却开出一路繁花。

昼夜伏案,绽放企业管理之花

2001年,初来乍到,没有太多的适应与磨合,韦华就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革新,虽然没有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但是在乡镇企业管理局,他几乎接触到了全县所有乡村集体企业,在企业的基础管理,尤其是标准技术质量管理提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入红宝丽后,他更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与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他边学边做,入职6个月内,就总结红宝丽创业经验,主持提练了《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的问题动态管理》,获得全国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之后的5个月内,在董事长的安排下,提出了红宝丽集团中期战略规划,根据规划提出集团公司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并负责分解和考核工作。紧接着,他又起草了《红宝丽集团制度建设纲要》、制定了《企业内部考核方案》,修订了三大管理体系文件,就这样,公司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逐渐构架起了具有红宝丽特色的管理模式。

2002年,韦华接受公司安排分管人力资源部,这时正面临公司从国有企业工资体系向民营企业工资体系过渡的关键时刻,他深入调研,昼夜伏案,起草改革方案和文件,建立了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现代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当时制定的人力资源三大制度沿用至今,而他在此基础上主持的三次工资改革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满意率基本达到了100%。

韦华上进好学,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学习,而是要让全公司员工都学起来,他一方面通过建立网络商学院,让大家自学有门;另一方面,组织公司主管以上的干部集中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直到现在,提起2003年到2006年每周六下午的集中培训,很多红宝丽的“老人”仍是记忆犹新,他们记住的不仅是休息日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和“下课”后回家路上的点点星光,更多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在日后工作中给他们带来的帮助。而他们不知道的却是,这些课程的都是韦总在更多休息时间中精心挑选的,那些简洁、生动的教材都是韦总在更晚的夜晚自己编写的。提起这些的时候,韦华却说了另一句看似不相关的话:“我到红宝丽以后学会打字的”。

管理不是枝头的花和果,它是导管、是脉络,是琐碎与点滴,只有时间明白它的效益与价值。2002年,公司经历了发展的低谷,但是这些制度与方案在困境中营造出了高昂的士气,坚定了大家与公司共渡难关的决心与信心。

深谋远略,盛开技术管理之花

管理与技术看起来是两个不相关的内容,但在理工科背景的韦华身上却融为一体,他把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制定、产学研合作、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等工作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

俗话说“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标准”,制定产业标准方能立于潮头。为了提高公司话语权,抢占先机,韦华牵头编制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和1项地方标准,并编制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集;他是13件专利的发明人,更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 1204-2008)的起草人,这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填补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的空白。每一项标准、专利的撰写,都需要有非常专业、博大的知识来支撑,我们不知道他花了多少精力、学习了多少资料,只是看到这个非技术出生的管理者,却渐渐成了行业的“技术通”。

“技术通”知道技术需要进步,进步不能故步自封。在中国,大多数前沿技术创新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他们是科研成果的“摇篮”,为了“借好外脑”,让科技成果在企业生根发芽,韦华大力推进公司产学研合作,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设立联合研究实验室,为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并于2007年,与南理工开办了红宝丽工程硕士班,为三十余名技术骨干提供了进修学习机会,大大提升了公司技术创新软实力。

韦华远见卓识,具有超前意识与开拓精神,早在2002年就考虑到聚氨酯硬泡的其他应用领域发展,挖掘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的下游潜在市场。2002年到2004年,他亲自带队,在高淳高级中学、二中外国语学院、实验学校、高淳体委、瑶池山庄等地铺设塑胶跑道和球场,取得较好的效益。由于施工工艺对温度有要求,每次施工都是挑选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进行,但是他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坚持在现场把关。2003年7月,他组织开发的“建筑防水保温用喷涂聚氨酯硬质泡沫”被省建设厅列为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05年7月公司参加南京建筑防水展览会,受到了广泛好评。当时公司聚氨酯应用领域涉及喷涂、塑胶和板材等方面,这些应用领域似在红宝丽人心中播下的种子,有的没有发芽、有的发芽却没有壮大,只有少部分破土而出成为了参天大树,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种子,让红宝丽人更加坚定了在聚氨酯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做专、做精、做优、做特”。

另辟蹊径,培育企业转型之花

2009年,新材料公司成立,韦华出任新材料公司总经理,新团队、新行业、新市场,一切从零开始,这时的韦华45岁,不算年轻,却依旧充满干劲,丝毫不曾退缩。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板进入竞争激烈、操作复杂的建筑市场,需要受到多个单位的管理和影响,检测、质监、消防、图审、设计院、甲方、总包、分包、监理等等,再加上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限制,每个项目基本都需要协调,韦华说:“最忙的时候,车子一月跑了一万多公里”。其实,长期的辛劳背后是一身的病痛,他的脊背已经不像年轻时那般笔直,颈椎、腰椎痛起来连回头都困难,坐卧不安,但他却从没请过一天假,只是在严重时,用矿泉水瓶装着煎好的中药继续奔波。如今,他已是新材料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在新材料遇到政策困难时,他依然会在半夜爬起来,点燃一支烟,就着一盏孤灯,给相关部门、给协会写请示材料,在每一次需要协调的时候,背上背包,说走就走。

2014年,在一次工地巡查中,他被工地的脚手架戳伤额头,顿时鲜血如注,但他只是去医院简单的包扎了一下,然后又出现在了工地上,至今,他的额头上仍留着一个浅浅的伤疤,和慢慢出现的皱纹融合在一起,见证时间的流逝,也记录下了他的每一次前行 。

有人说韦总记性很好,文件资料过目不忘,其实那是他学习工作都尽心尽力,刻骨的努力才演变成他脑中的深深烙印;有人说韦总很聪明,涉猎博杂样样精通,其实那是他做事都拼尽全力,点滴的积累才汇聚成了他眼中的睿智之光;当然,也有很多人说韦总很“可怕”,交给他的文件需要反复改很多遍,拿给他的样品经常需要返工,但是时间长了,那些怕他的人又都特别的感激他,因为他不光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教会了你改正的思路或方法,他不会帮你逐句修改文件,却会花时间帮你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授之以渔。韦华说:员工的进步也是领导的责任。

时光自匆匆,这已是韦华进入红宝丽的第17个年头,但年华易逝,梦想不老,他始终还是那个怀揣理想的“追梦者”,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以梦为马,锐意进取,不断前行。他始终坚信,前方一切都是未知,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开启无限的可能。 

今年正逢红宝丽三十华诞,三十而立,红宝丽仍在大步向前,而韦华早已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与同行的红宝丽开路先锋们,披荆斩棘,沿着逐梦之路不断前行。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